051 少林法空讲佛门(科普篇之二)(1/2)
法空第一堂课给秦书书讲的既非是功法如何修习,也非佛门正经,而是通过列举人间界的各种教派与佛教进行对比,一边对比,一边进行阐述,从而让秦书书对于佛教能有全面的了解。
像法空这般讲法,实乃秦书书生平仅见!
法空所讲的涵盖千罗万象,对于其他教派的教义和经典书籍研究颇深,甚至丝毫不弱于那些虔诚的信徒们,当真是让秦书书叹为观止。
在讲完佛教与其他教派的不同,确定了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好教派的主基调后,法空便开始了进一步深入的洗脑……传播教义!
“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即可发现佛陀的教义和教法一大组织,其内容无论原始释教与后期释教,均脱离不出四圣谛领域。因此四圣谛可说是释教的基本教理,全部大小乘经典都是由四圣谛开阐出来的。”
“四谛是释教底子要义之一,不但是小乘教法所依据的真理,也可通于大乘的教法。四谛又名四圣谛,在《华严经四圣谛品》中,列有种种不同的称号,意图为随众生心,适令调伏。由于众生根基各个不同,有利亦有钝,因此施教的内容办法亦有所不同。”
“譬喻对一个小学程度的人,对其讲大学课程的理论,等如对牛鼓簧,底子不能明白你所讲的道理。四圣谛便是醒悟者说出其所证、所知的实在原理。通称为苦、集、灭、道,依此法门而修,成就其道业者,称为声闻。”
“四圣谛的第一谛为苦谛。苦是强逼性,是阐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苦楚缠扰不安,所以称为强逼性。正如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咱们这一个现实的人间界,充满著多种的苦。”
“例如初出母胎,风刀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称为生苦。随著岁月增长,发白面皱,体力减退,举动言行均不能左右逢源,称为老苦。又人身有四大的不调,精力欠佳,身心感触到病痛,称为病苦。”
“又四大涣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称为死苦。此外,亲朋戚友,名位权利受乐得失的爱别离苦。终身荣誉,高兴可爱是愿望所及,求之不得的名求不得苦。又怨家仇人及憎恨之事,相遇会见,心中所发生不安的怨憎会苦。”
“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等无常的变易炽盛所生的五阴炽盛苦等。总归,苦谛是指人们的身心所感触的苦楚。苦的分类在佛法中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说。”
“三苦为苦苦、坏苦、行苦。遭受到苦事,而感觉苦楚,名苦苦,遇到乐事变迁,如富贵的人遽然贫穷而感触到的苦楚,名坏苦。关于全部事物的迁流无常,如好境不常,盛筵难再等所引起的苦楚,名行苦。”
“指的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生苦人们在母腹中所感触的苦楚,每一个人的神识在胞胎中就有感触,母亲吃热的食物,胞胎中的认识便感触炽热的苦。吃冷的就感触到寒冰相同的冷苦。所以婴儿初生时呱呱而哭便是苦楚的体现。不过人类的才智,还不能够如实证知算了。”
“老苦是年白叟所周知的事,曰,白发从来不怕人,侯王头上晓霜新。发白面皱,气喘神衰,齿牙动摇,饭食无味,苦楚是很难说尽的。病苦也是人所难避免的事。正如英豪也怕病来磨,病中滋味真有令人难以消受之感,火烧我骨,冷刺我心,寒热交集的时候,是会令人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
“死苦是一息不来,便成隔世,神息和躯体脱离的一会儿,是有如生龟剥壳般的苦楚。除非修行有所把握能自知时至,身无病苦。”
“求不得苦是由于众生的欲念永无休止,所求不如意称心便生苦楚。爱别离苦是恩爱六亲眷属,遽然别离,其苦楚是不堪言说的。古人说,世上千般愁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
“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狭,见面相逢时所生的苦楚,所为不是怨家不聚头,便是苦楚的表明。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便是人们身心的实质,也便是众苦的底子。要是把八苦再加以微细的剖析,就成为无量诸苦了。”
“总而言之,环绕身体的生、老、病、死,无量任何众生都要面临接受的,且扰心的有贪、嗔、痴等烦恼及随时的天灾人祸,死后有六道轮回之苦,因此人类生计这五浊恶世中,充满著种种苦所以称为苦谛。”
“四圣谛的第二谛,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理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瞋、痴等所唆使,去妄造全部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理性。”
“我们生起种种的固执、愿望,皆由身、口、意三方面所造出来的业,而业力积集为业因,招集相应其业的苦报,发生的苦果。”
“换句话说,苦果的远因是无明等惑,近因是业,便是全部种种恶业,皆由无明生起我执,而固执我想为底子,所以苦的底子原因归纳是我想。现在许多年青人,就由于我想点就点,因此造出种种损人不利己之事,想做就去做,不顾后果。”
“就由于我想和我执太重,把我放在第一位。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未来的苦果是现在惑业所生的。又苦果存在之处,常伴以惑业,所以惑业与苦果常互为因果,从无始来即循环相续不已,反覆的受诸存亡苦论。因是能招集存亡等,故称为集谛。”
“集谛所指的是贪等诸烦恼,能集起六道的果报,分开来说,便是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照见真理的时候,就可断除的惑。思惑是断见惑后,还要通过思想,修习真理才可断除的惑。见惑是妄见,不明白四谛的真理。”
“思惑是迷情,迷于人间的事情。见惑的内容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十种妄见和烦恼。思惑的内容只要贪、瞋、痴、慢,而没有种种的妄见。由于在见道时已断去那些妄见了。思惑比较见惑难断,所以有见断如破石,思断如藕丝之说。”
“咱们众生有了这见、思二惑,所以就要造出许多的善业和恶业,也就要被业力牵引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转那轮回的圈子了。”
“所以在本节课的最一开始,为你讲到了五戒,便是通过戒的习惯来逐渐的减轻嗔痴贪等妄念,从而减轻业力,避免坠入三恶道。”
秦书书点了点头。
法空大概讲的意思也很简单,就如同人间的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差不多。
打一个很小的比方。
如果小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偷拿了同桌的铅笔,橡皮。
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行为纯粹是为了满足他单纯的快乐,并没有上升到偷盗的思想高度。
但是回到家里面以后,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在未来走向截然不同。
比如说品行端正的,父母就会要求孩子第二天立刻将东西归还给失主,同时要对施主表示歉意,告诫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够在别人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拿走,并且要求他未来也不要这么做,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这样的孩子,便知道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够去拿,这就是规矩,也就相当于佛门的戒律,未来长大的时候他就不会因为偷盗而进入监狱。
而有一些素质极差的家长,孩子拿了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且感慨未来可以省下很大一笔文具钱。
在这种纵容之下,孩子便会把这种兴趣放大,每天想的都是怎样从其他的小朋友手中拿到更多的文具物品。
没有了规矩,在成年之后这种行为再继续,面临他的未来便是锒铛入狱,也就相当于人在轮回的时候,进入了下三道。
所以佛家的五戒本身并没有什么法力让人能够不坠下三道,但是通过五戒逐渐的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人变得更加善良,所做的事情便是善事,在轮回之时便能够不堕下三道。
“四圣谛的第三谛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存亡摆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