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梭子上加弹簧,梭子就能在经线里自由穿梭。”朱标一边演示弹簧如何使用,一边解说:“这样,能省去不少的力气,提高劳动生产力。用飞梭制出来的丝绸,不仅快,而且质量要好很多。”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价值一般为终端获取。
纺纱机只是把生丝和棉花、羊毛等纺成线。可是丝线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都属于产业链的初端。
真正要把它们变现,还要织成布或者是丝绸。
张士诚研制出了飞标牌纺织机,纺出再多的纱,也只是在产业链的低端,无非是替我们老朱家打工。”
这是《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的理论,莫说是老朱,就是饱读诗书的马秀英听的也是一头雾水。
“标儿,你叽里呱啦说什么啊?什么剩余价值,使用价值的?”
“啊,没啥。”朱标自觉失言,就连忙掩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我的意思是,这生丝要做成丝绸才能换成钱。”
虽然不懂《政治经济学》,老朱还是试着制作了一批飞梭,在织造局做实验。
使用传统的梭子,女工在纺织的时候,要不停的来回的摆弄梭子,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飞梭不一样,它可以自己来回穿梭。
织出来丝绸又快又好,效率居然提高了好几倍。
朱元璋大喜过望,就在把织造局所有的梭子都改成了飞梭。
飞梭的发明提高了应天织造局的生产效率,而且质量比一般的丝绸要好,应天的丝绸再一次涌入苏杭。
张士诚花重金研制出的珍妮机,不仅没有阻止应天的丝绸涌入,这波浪潮反而更凶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张士诚以前是贩私盐的,自然有办法应对。
同样的丝绸,加上运费还比本地的丝绸便宜,也难怪人们都不买本地的丝绸而是争相购买应天的丝绸了。
应天的丝绸之所以能在苏杭横行,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所以张士诚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关卡的管控,对应天的丝绸课以重税
这是后世很常见的一种贸易保护壁垒,税收上去了,应天丝绸的价格优势就不复存在,就无法再辖区内倾销了。
关税的提高使得外来商品价格提高,和本地区的商品相比,就没有价格优势,当局还能小赚一笔,所以面对外来的商品侵袭,统治者通常都会采取提高关税的办法。
这个方法好是好,却要有严格的关卡管制(就是后世类似于海关的机构,以防止走私。)
老张什么都好,就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个御下太宽了。
张士诚虽然号称是周王,政权却更加类似于大号版的水泊梁山。
起家靠的是自家兄弟和李伯升、吕珍这些江湖豪杰。
他们都是江湖成名的侠客,能力自然是没的说,不然也不会凭借十八条扁担起事,就割据苏南大部分地区。
他们出身草莽,纪律性就差远了,会把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尽管张士诚为了抵制朱元璋设置了关税壁垒,可是已然架不住底下人走私。
不是小规模偷偷摸摸的走私,而是由上而下,大规模批量走私。
大量的社会财富、民脂民膏流入私人腰包,而张士诚的国库收入却越来越少。
就是因为这些组织松散的兄弟,所以让张士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