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其实不用李依然要求,她也必须要去了。因为地里的麦子熟了,全家老少都得上场,她和元宝也要帮着干活,就连枝丫都背到地里来了,现在要拼命的抢天气进行收割了。
现代社会如果动用收割机收麦子,这么点儿地,几个小时就收割完了,但是这是古代,完全采用人工割麦,按快手一人一天收割一亩地来算,至少得十来天,收完了还要晒干、打麦、扬麦、装袋、入穴等步骤,很可能遭遇雨季来临,如果出现倾盆大雨,搞不好辛苦种了七八个月的小麦就会血本无归。
抢收抢收,这抢的就是人命啊。
李依然站在地头,一眼望去,金黄一片,小麦已经在收割了,另一边,水田里,秧苗也已经起来了。看着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不过,这可一点也不好玩,因为她就体会一个词:忙累。这时候,谁家人多就体现出好来,因为实在是重体力、费劳力的活。
现代社会,农村里也有“大战红五月”的口号,既要收割小麦、又要及时打田,然后把秧苗栽下去。
虽然麦子长势喜人,但李依然细看后,心凉了半截,这穗子结的,实在太磕碜了。她记得她做课题时去农村调研过,一般情况下,四川小麦的有效穗在22万到28万之间。可眼前这些,估计还不到后世的四分之一,像昨天柳小翠说的一亩地能达到一百多斤,还得要极其熟的田,特别精心的伺弄。
“嫩丫,累了吧,你去歇歇,喝点水。”柳小翠抹抹额头的汗珠,她的脸被晒的通红,嘴皮也干裂着。
李依然再看看地里干活的其他人,都是累的直喘气,但没人敢歇,也没人愿意歇一歇。
李依然腰累的都直不起来了,她已经割了一早上的麦子了。拿着镰刀这么正儿八经的割麦,她还是头一遭,当年她做课题去农村调研时,是跟着农科院的大神,挂的是专家牌子,看到的是全机械化操作,何曾真正动手干过这等农活?她实在坚持不住了,也不客气,放下镰刀就去地头了。
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穗随风荡漾。黄橙橙的,一大片一大片金光耀眼,煞是眼馋。李依然原本阴郁的心也随之美妙了起来。
她随手捡起一截麦穗捏在手掌心,双手合掌,揉搓麦穗。确定麦粒都脱离麦穗了,摊开手掌,拣开麦穗,搓散的一粒麦子周围有四片壳,相当小。六片麦壳摆成六边形,就犹如一片小雪花。脱壳的麦粒放在掌心中间,用拇指和食指小心地夹上一颗,放进嘴里轻轻地咬一口,一股甜蜜的味道瞬间溢满口腔。将麦粒用舌头挪到大牙上,慢慢地磨,不断地磨,唾液就不断地生成,麦香味不停地弥漫,喉咙不停地吞咽,既饱了口福,又哄了肚子,真是人间美事啊。
对了,这割麦子……她从地头一咕噜翻身坐起来。她突然想起,她在调研时看到有一户农家没用机器收割,用的是一种改良的工具,主体就是一个大镰刀和一个木质手柄,手柄上有两个扶手,镰刀上方是竹片做成的一个弧形收集装置,使用时,只需要握住扶手在田间挥动即可。
随着镰刀的挥动,大量的小麦就被割了下来,而且,被割下来的小麦正好被上方的收集装置收集在了一起,然后整整齐齐地码在了一边,一点也不杂乱。
虽然它并没有采用什么高科技,甚至有些简陋,但是使用它,人根本不需要再低头弯腰的去割麦子,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工作效率据说可以提升20倍。
对呀,做一个那样的工具,那操作下来,又快又省力,一个人一天能割十来亩地呢,这不比现在这样用镰刀一刀一刀割来的快多了?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