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阅读记录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陈炽陈金廖玉 > 第43章 著述

第43章 著述

    第43章 著述(1/2)

    1892年,比契诃夫大5岁的陈炽在乡间开始了著书。跟契诃夫不同,契诃夫是在莫斯科呆久了,得跑到乡下去写作,呼吸新鲜空气。而陈炽却不是,他想写的不是契诃夫那样的文艺作品,学术著作更需要京城的环境。但陈炽被丁忧按在了小山村。也好,陈炽可以放下章京、户部的公务,专注于在纸上建造一百间房子。

    在一间乡村土屋里,灯火又亮了起来,跟天子峰顶上的星子一样明亮。这是天子峰习惯的注视,那土屋的灯火陪伴了两代人的考学。砚台的墨又满了。这只砚台,紧随陈炽一生的砚台,渐渐从一块呆笨的石头,变成了一块充满灵性的墨盘。学术著书,与此前的考学完全不同。考学是既定的墨,是有规律的吞吐。为了著作而积累资料,陈炽随时需要砚台供墨,多少不定。有时几行,有时几页。有时只是几个字。

    砚台习惯了主人的性格。它能把用剩的墨垢积累下来,随时听候主人的召唤,沾水就用。这就相当于一只墨水瓶了!墨水瓶,是为硬笔准备的墨,是墨液的成品,当然一般也是商品。这商品来自美国,已经涌进了中国,京城和上海屡见不鲜。但陈炽习惯了毛笔,这砚台于是化身为一只灵性的墨水瓶,伺候着陈炽的翰墨人生。

    这是晚清的砚台,正在见证了一个过渡的时代,和陈炽一起关切着三千未有之变局。当然,这只砚台看惯了陈炽焦虑的神色。当陈炽坐砚台边,契诃夫则用鹅毛笔在纸上沙沙书写,批判俄国社会繁荣背后的苦难。但那只是家国之痒,不是陈炽那样的家国之痛。契诃夫的焦虑远不及陈炽的深重。因为俄国正像一只贪婪的鹰,撕咬着中国的领土。

    比如库页岛,就成为俄国案上之肉,《瑷珲条约》咬上一口就把它叼走了。这座中国孤悬海外的第一大岛,在19世纪中叶由清政府割让给沙俄,转身改了个名字,叫萨哈林岛。契诃夫为此有机会到库页岛采风,写下《萨哈林游记》,记录了底层民众的生死疲劳。但他没有记录民众的亡国之痛。

    无论何时,文艺只是政治的附属产品,正如契诃夫《萨哈林游记》只是俄国侵略政策的附属产物。陈炽首先要撰写的,不是一首书愤之诗,不是一篇采风报告,而是关切着民族存亡的著作。1900年,契诃夫与高尔基相约去中国,由于八国联军侵华而罢。而在这一年,陈炽看到了八国联军的狠烟,在忧郁中去世。他没有机会跟契诃夫相遇,来讨论库页岛的名字。

    陈炽跟契诃夫,都是来自偏远乡间的“客家人”。契诃夫是亚速海边的顿茨涅,而陈炽是赣江上游的智乡。至所以把契诃夫扯上,是由于陈炽一次次提到俄国。可以说,俄国的贪婪,正是陈炽著作的起因之一。

    晚清时代,列强的枪炮从水路和陆路逼来。北洋水师,已经建成,而北方的军事,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陆防还是海防,国内争论不一。在这个众讼纷纭的年代,需要统一国民的认知,看到天下大势,看透其中的利害。中国一次次被俄国欺骗,割土赔金,就是对天下形势不甚明了。

    陈炽认为,英国借重海洋,来中国主要是冲着经商,所以整饬海防不惮烦者,皆是虚器。但俄国不同,陆地与中国相邻,其国父子孙君臣上下同等之心,得寸进尺窥伺中国,现在正全力经营西伯利亚之铁路,此路成后,不惟朝鲜东三省不能安枕,就是内外蒙古以至于新疆、西藏,皆将天天处于风声鹤唳之中。所以在俄国铁路将成未成之际,需要把握自强之先着,救败之微权。

    晚清的时候,天下的形势真是不妙啊,真是到了天柱折、地维绝!真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陈炽想起了《管子》“四维”之说。从礼法角度来说,“四维”分别是礼、义、廉、耻。陈炽觉得,国之“四维”也可以从中国的形势言之:东三省、朝鲜,东北之维也;台湾,东南之维;琼州、广西、云南、西藏,西南之维也;甘肃、新疆、青海、阿尔泰山,西北之维也。四维!想到这个比喻,陈炽觉得应该在著作中论说一番。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热门推荐
邪肆太子妃 开局签到九阴真经 邱泽唐雨菲 不死仙经 洛白 宁灼 叶尘 穿越成第三只金乌,我为星皇 娇妻如芸 这只熊猫能修仙